冒名干细胞研究论文频发,破绽百出

2013年-08月-09日 来源:美宝国际集团

  继2012年底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奖机构诺贝尔奖委员会及今年初日本科学家山中申弥(即该奖获奖者)相继被美国策“损伤器官再生科学路线”的专利权人徐荣祥告上法庭后,两个被告分别的拖延与非正面应诉昭示着冒名“iPSC”细胞谎言一个个相继被自行揭穿,世界范围内科学乃至生物医药等各相关领域仿佛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真空状态,之前所有关于冒名“iPSC”细胞的各种研究论文、新闻媒体报道、广告等聒噪一夜间戛然而止、鸦雀无声。据美国政府内部高层人士透露,目前冒名“iPSC”已经成为了一颗烫手的山芋被丢来丢去,无人敢接。然而在如此这般敏感时期,还是偶有以身试法事件的发生,令人大跌眼镜,其中以下两篇则最具代表性。
 
  首先, 今年7月18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以“用小分子化合物实现的老鼠体细胞诱导的多能干细胞”为题的多能干细胞文章,其中高调地宣布获得了多能性干细胞的结果。该论文研究者阐述了用小分子化合物代替主导基因的方法来激活重新编程程序,从而使老鼠体细胞转变为所谓多能性干细胞,美其名曰“CiPSCs(化学诱导的多能性干细胞)”,并号称该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基因表达、表观特征、及分化与生殖系传递。也许是碍于诺奖委及日本人造假引发的科学、社会等各界的压力,那些一直靠冒名“iPSC”招摇撞骗维持生计的“孝子贤孙”们这回不得不背信弃义,绞尽脑汁地自谋出路,将已经臭名昭著的冒名“iPSC”做了个华丽的包装,这才摇身一变有了“CiPSCs”这个新名号。为了与名声已经不太好的“iPSC”撇清关系,研究者反复强调该研究用的是外源性小分子化合物,使日本人用到的重新编程的关键诱导基因Oct4显得可有可无,并不惜牺牲掉前辈们给冒名“iPSC”制造的光环,在文首自行列举数条“iPSC”在基因研究风险、困难及临床应用挑战等方面的数宗罪,目的无非是要大家相信他们找到了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新方法。
 
  然而,任何从事有关分子生物、医学领域的人士看后便知,这只是继冒名“iPSC”骗局被揭露后的又一个新骗术,并于他们的前辈冒名“iPSC”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从通篇文章来看,尽管研究者们费尽心机,但从其研究结果到对其结果进行的所谓“询证研究”,所有内容仍然都是围绕人工的重新编程这个方向来实现细胞的诱导,只不过这次使用的手段不是转基因,而是看似更为“人性化”的小分子化合物。但显而易见,不论是基因诱导方法、还是化学诱导方法,二者本质上始终不能脱离“人造”二字,而那些制造出来的细胞,也只能划归到人造新物种细胞的类别,跟干细胞扯不上任何关系,更不用提其临床应用了;而基因诱导的重新编程产生的高风险、高危害的后果依然会发生在化学诱导的结果上。总而言之,冒名“iPSC”和“CiPSCs”二者可谓殊途同归的难兄难弟。所有通过人工的手段试图实现多能干细胞的尝试是不会有任何突破或结果的,更不用说临床应用则是天方夜谭,因其“人造”的性质已经严重违背了人体天然具备的再生潜能,违背了生命的属性和规律。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日本人山中申弥由于干细胞造假被指控后,日本人的谎言被拆穿,他一直用于招摇撞骗的“iPSC”细胞从一个诺贝尔奖的“明星宠儿”瞬间沦为众矢之的,而他本人对原告徐荣祥教授关于干细胞的数条质疑难以应诉,就在这个善于编造谎言的“假面教主”正当满头包地困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时刻,居然还有些不怕死的小喽啰们壮着胆量接过冒名行骗的大旗继续招摇过市,也许他们是意识到跟错了东家,落的水穷山尽的境地后想投机蒙混过关、伺机东山再起。因此,尽管冒着重蹈前人覆辙的天大风险,研究者在该文章开头仍然明目张胆地谎称其获得了多能性干细胞,这与他们的前辈相比撒谎的胆量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些研究者不仅堂而皇之地宣布虚假结果,还反复强调体细胞的多能性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才能实现的,这种行径无疑与他们的前辈日本人一样对大众再次做出了及其恶劣地误导和影响,将人的再生本能谎称为人造的,是对神圣生命属性的极大亵渎。
 
  其二,推至今年6月26日,《自然》杂志也曾在线发表了冒名“iPSC”相关的这样一篇文章,其内容是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研究者发现了一种酶---AID(激活诱导胞啶脱氨酶)可以帮助将人成体细胞转变成“iPS”细胞,并称经过该酶处理过的“iPSC”细胞可以发育成任何类型的细胞用于恢复治疗组织及器官疾病。在此之前,AID是饱受争议的物质,因其主要广泛作为B细胞内抗体多样化的调控物质来实现抗体基因的突变,因此经常会导致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因此,在以往的“iPSC”研究中,AID被研究者避开以此认为能降低突变的风险,提高结果的安全性。但在本研究中,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研究者称他们的实验发现AID可以抹掉老鼠成纤维细胞等成体细胞原有的成体细胞基因标记“记忆”,即让成体细胞忘记曾经的状态。在他们的实验中,经过AID处理的成体细胞转化成的“iPSC”细胞才能表现才干细胞样的状态,而对照组没有AID缺失的成体细胞大部分则不能转化成干细胞样的特征,因此验证AID在转化成体细胞为“iPSC”细胞的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否则获得的结果并不是干细胞。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此项研究是由NIH基金(HL056182 and AI072194) 和美国科学基金会 (1054964)的支持项目。
 
  显而易见,上文研究提及的所谓“iPSC”仍然延续了山中申弥制造出的冒名干细胞这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然而无独有偶的是,从其文章的论点就能看出,虽然无法跳出山中申弥的研究圈子,但冒名“iPSC”的研究者,甚至连同美国NIH和科学基金会在内已经开始绞尽脑汁,试图绕过处于风口浪尖的冒名“iPSC”这个绯闻话题,竭力寻找其他的渠道做伪科学。但是,由其一切相关的研究都是基于虚幻的概念性伪科学理论之上开展的,其结果也注定是破绽百出,比如上述两个论文里提到的研究使用的酶等化学物质本身的致癌性怎么解决依然是个不可逾越的难题,总之研究到最后结果仍然是他们无法自圆其说;而最本质的核心在于,冒名“iPSC”的方向本身就是违背生命规律,任凭研究者们如何花样翻新,也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干细胞的结果。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研究者到底是科学的愚昧无知地盲从,还是利益驱使的道德缺失,我们无从知晓;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以真实科学的标准来评判和预测,这些层出不穷的谎言骗局终将像日本人的假冒多能干细胞一样沦为后人耻笑的对象,而所有明知故犯的同谋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成为人类历史的千古罪人。
 
 
文献来源
1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duced from Mouse Somatic Cells by Small-Molecule
 Compounds
Pingping Hou1,*Yanqin Li1,*Xu Zhang1,2,*Chun Liu1,2,*Jingyang Guan1,*Honggang Li1,*
Ting Zhao1,,Junqing Ye1,2,Weifeng Yang3,Kang Liu1,Jian Ge1,2,Jun Xu1,Qiang Zhang1,2,Yang Zhao1,,Hongkui Deng1,2,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6/651.abstract?sid=34272854-2539-462f-8a45-f407e7d10818
Published Online July 18 2013 Science 9 August 2013: Vol. 341 no. 6146 pp. 651-654 
DOI: 10.1126/science.1239278
 
2 AID stabilizes stem-cell phenotype by removing epigenetic memory of pluripotency genes.
Ritu Kumar, Lauren DiMenna, Nadine Schrode, Ting-Chun Liu, Philipp Franck, Silvia Muñoz-Descalzo, Anna-Katerina Hadjantonakis, Ali A. Zarrin, Jayanta Chaudhuri, Olivier Elemento & Todd Evans.  Nature, 01 August 2013 DOI:10.1038/nature1229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0/n7460/full/nature12299.html
 

 

2013年8月9日
 

Baidu
sogou